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动态 > 健康科普

【健康科普】全国老年健康宣传周——维护听力健康,乐享幸福晚年

发布日期:2024-07-01浏览次数:1751

2024年6月24—30日是全国老年健康宣传周,此次主题为“维护听力健康,乐享幸福晚年”。

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,老年性耳聋已成为我国第三大老年性疾病。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,老年性耳聋占据我国听力残疾致残原因的首位。科学爱耳护耳,养成健康用耳习惯,老年人群体的听力健康是值得重点关注的。

一、老年人听力损失的基本概念

老年听力损失是指60岁以上老年人因年龄增长、耳科疾病、遗传、噪声损伤、耳毒性药物、代谢性疾病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等导致的听觉功能下降的总称。

二、老年听力损失的危害

1、言语交流能力下降

老年听力损失早期以高频听力损失为主,主要表现为言语识别率下降,特别是在噪声环境下言语交流更加困难。当听力损失累及中低频率时,即使在安静环境下言语交流也很困难。

2、认知能力下降

阿尔茨海默病在伴有轻度、中度、重度听力损失老年人中的发病率分别是听力正常老年人的2倍、3倍和5倍。

3、避险能力下降

对日常生活中的危险警告声(如交通工具鸣笛、火警、周围人的提醒声等)的感知能力下降,伴随年龄增长会出现声源定位能力下降,对危险警告信号的方位判断也会出现问题。

4、心理健康受损

老年人出现听力和言语功能下降后,一些老年人会变得沮丧、猜忌、自卑,甚至出现焦虑和抑郁,严重影响心理健康。

5、社会交往减少

听力损失让老年人与他人交流的频率和质量下降,接受和处理外界信息的能力减弱,产生社会隔离现象。

三、正确的预防措施有哪些?

1.尽量减少挖耳朵

挖耳朵容易造成外耳道皮肤和鼓膜损伤,使听力下降。不建议自行清洁外耳道。

2.远离高噪音环境

听力损失与噪声环境密切相关,高分贝的噪音会损害内耳毛细胞。如遇噪声环境,应及时捂住耳朵,避免听力受到噪音影响。

3.注意科学擤鼻方式

擤鼻涕需要两个鼻孔交替进行,切记不要同时进行。用力擤鼻涕可能会诱发中耳炎,影响听力。

4.避免长时间戴耳机

连续佩戴耳机时间不要超过半小时,音量控制在听力保护范围内,以防耳机内的声音过大而损伤听力。

5.科学合理使用药物

一些药物有可能导致听力损失,甚至耳聋,使用药物时请遵医嘱。

6.保持健康作息和情绪

不健康的生活作息会导致免疫力下降,紧张的情绪会导致血管收缩,容易出现听力损伤。不熬夜,放松情绪,多吃富含维生素、锌、铁、钙的食物,有利于扩张血管,改善内耳血液供应,防止听力减退。

7.防止水进入耳道

在游泳、洗澡、洗头时,要避免让耳朵进水引起炎症。

8.治疗相关基础性疾病

高血压、动脉粥样硬化、糖尿病、慢性肾病等容易引起末梢血管的病变,影响耳朵的血液供应,从而导致听力下降。要积极治疗这些疾病,减少对听力的损害。

9.中医防治有妙招

中医在防治听力下降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,在此介绍几种简便实用的方法,对预防耳鸣耳聋,保护听力具有良好的效果。

鸣天鼓

鸣天鼓最早见于丘处机的《颐身集》。其操作方法为:首先将双手掌摩擦生热,随即将两掌紧按于两侧耳廓,尽量使两耳听不到外界声音,同时手指并拢贴于后脑枕部,做“抱头状”,然后先用食指叩击枕部,继而用除拇指外的四指叩击枕部,再用中指叩击枕部,以一种“咚当咚”的节奏持续进行,频率可随熟练程度逐渐加快,以舒适为宜。每次弹击50下,弹毕,做深呼吸5次。研究证明,鸣天鼓功对中老年常见的耳鸣、眩晕等病症有明显疗效。

摩掌挽耳法

该法出自孙思邈的《千金翼方》:“清旦初,以左右手摩交耳,从头上挽两耳,又引发,则面气通流。如此者令人头不白,耳不聋。”晨起双手掌摩擦生热,然后双手抓握双耳,并向上提滑,至双手脱离双耳至头顶部。每天晨起可做5~10次。

穴位按揉

每天按揉听宫穴3~5分钟,翳风穴10~15分钟,以感受到酸胀感为宜,可以起到开窍醒神,聪耳明目,缓解耳聋、耳鸣等作用。

剪刀手按摩法

以食指垂直贴于耳屏,中指垂直贴于耳后乳突,来回摩擦,以双耳有温热感为宜。每日晨起或睡前可做,每次3~5分钟。

颈部摩搓法

手掌紧贴于同侧下颌颈部,然后向对侧耳向上来回摩擦,一直推到手指碰触到对侧耳,如此往复。每日可做3次,每次来回摩擦20次。

以上五种方式在做的过程中需要集中精神,认真感受耳部症状,效果更佳。

10.耳朵不适,及时就医

当耳朵出现痒、痛、耳鸣、耳发闷、头晕、注意力不集中、听力下降等症状时,应立即就诊。

四、老年听力损失后的干预

1.药物治疗常见内耳疾病。如突发性聋、梅尼埃病等所导致的听力损失,应进行针对性治疗。伴有耳鸣,可使用药物减轻症状,提高生活质量。伴有眩晕,要积极查找原因,通过药物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。伴有全身慢性疾病,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并开展听觉保护性随访。

2.助听器是帮助老年听力损失患者提高听力、改善听觉言语交流的有效手段,但应避免不恰当使用助听器。轻、中度听力损失者,建议首选助听器作为听力补偿手段。重度、极重度听力损失者,在佩戴助听器后不能满足听力基本需求时,要及时考虑人工耳蜗植入。

3.人工耳蜗植入对改善老年人言语识别率和交流能力有良好效果。当符合人工耳蜗植入手术适应证时,可考虑植入人工耳蜗,提高生活质量。

4.开展听觉康复训练。对于未佩戴助听装置的老年人,可以缩短相互间距离,讲话时吐字清晰,放慢语速,并适度提高音量。用视觉来弥补,口型和肢体语言也有助于理解讲话内容。对于使用助听装置的老年人,要注意在老年人适应的基础上调试装置,从听觉察觉、识别、辨别和理解四个方面逐步进行。